疫情期间孩子沉迷游戏,家长吵骂无用,如何解决?

棋牌游戏开发 7个月前 79浏览 0评论

“想尽一切办法偷偷玩游戏” “什么都比玩游戏好,叫他们吃饭都不肯”……疫情期间,孩子沉迷游戏成为不少家长的心病。线上教学开始后更是乱成一团,不少亲子关系因为游戏濒临破裂。家长们吵架、骂架,却始终想不通,孩子为什么就是戒不掉游戏

孩子们和父母一起玩游戏

几乎没有达成协议

“我们在这个圈内封锁桥梁,赶紧搜集物资集合。”“三号,把头盔给二号,你用不着。”“看到圈内有人别开枪,等进圈再开枪。”一场游戏中,宁夏高中生李杰正带领队伍作战,他制定战术、发放物资,井然有序,声音虽稚嫩,却有将军的风范。队友中既有大学生,也有上班族,纷纷听从他的指挥。

李杰说,游戏是他生活中必要的改变,帮他释放了很多压力。“我是人,不是机器。学习不会让我快乐,游戏会。”父母居高临下、不屑一顾的态度让他封闭了自己的心扉:“没有沟通,他们永远不会理解我。”

另一名学生玩家刘磊则更加尖锐:“父母不是嫌弃我们玩游戏,而是嫌弃我们有独立人格!游戏里我们是真实的,可以正常表达情绪。现实生活中,只要你不做父母让你做的事,看电视、玩手机、看小说,做什么都是错的。”

然而,大部分受访家长均表示,是游戏导致了孩子误入歧途。

“我侄子本来可以顺利考上重点大学,却因为玩游戏放弃了,想靠游戏养活自己。”山东省烟台市市民刘迎春说,他的侄子上高中时沉迷于游戏游戏,成绩一落千丈。

有家长表示,即使孩子考上了大学,还是不能放心孩子沉迷游戏。来自陕西西安的朱学红说:“我自认为思想还算开明,孩子聊天时会直接告诉我,他买了游戏装备。但我无意中发现,他曾经在一个月内把近一半的生活费都花在了游戏上。我们大人天天省吃俭用,但他真的让我们操心。”

“春节这么冷,就想给自己买一副手套,建议疫情防控期间戴,终于如愿以偿了。”大三学生詹沛说。不过,他提到的手套并非实物,而是游戏人物佩戴的皮肤,价格从几百到几万元不等。詹沛买的这副手套花了一千多元,而他从小到大玩游戏,已经花了好几万元。

詹沛说,他的游戏开销来自生活费、奖学金、压岁钱,在一定限度内会超支。“攒一个月的钱买游戏、买装备,立刻就能感觉到开心。比如手套,我看了又看,越看越喜欢。但如果攒一个月的钱送给女孩子礼物,她可能还是会觉得寒酸。”

游戏的设定让人无法抵挡诱惑?

“一款火爆的游戏,优秀的策划、文案、美工、音乐人、软件工程师等共同奋斗数年,累计花费可能过亿元。上线之后,还需要运营、企业宣传等维护。如此高的人力物力投入,怎么会让人不喜欢玩呢?”对于游戏沉迷是孩子没有上进心还是游戏公司监管不力的问题,多位业内人士在采访中给出了新鲜的答案:不是孩子没有上进心,而是游戏太有趣,游戏的设定让人抵挡不住诱惑。

——明确目标正反馈,激励玩家。“你努力了,得到了奖励,大脑分泌了多巴胺,感觉很快乐,这就是正反馈。学习和游戏给孩子的正反馈,根本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游戏策划赵强说,游戏有明确的目标设定和实现方式,玩家在游戏中付出的努力所获得的回报是即时可见、显而易见的。

正面的反馈不仅能激励玩家,也成为游戏留住玩家的重要手段。赵强说:“比如游戏里设置的每日、每周任务,就是为了鼓励你每天、每周都玩。同时,任务奖励也是逐级累积的,比如你玩了10分钟,就得到一次奖励,再玩10分钟,奖励就会升级。这样就能鼓励玩家坚持玩下去。”

——自我实现很简单,弱化失败的打击。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游戏在强化正向激励的同时,也在不断弱化失败的打击,让玩家有更大的“自我实现”感。某投资机构文化传媒投资总监张磊表示:“近年来游戏在难度和玩家挫败感上逐渐降低,比如玩家之间1v1的比赛越来越少,团体赛越来越多。游戏评测会刻意弱化、模糊你的缺点,强调你的优秀。换言之,就是让玩家赢的时候觉得自己做出了贡献,输的时候觉得自己的队友无能。”

——满足社交需求,增加用户粘性。“游戏弱竞技、团队化开发,也是为了吸引更多人,营造社交生态。游戏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生活圈,不仅是大家共同的娱乐方式,也是游戏过程中聊天、对话的社交时间。”游戏运营人员孟娟表示,社交生态建立起来后,用户自然就能留在游戏中。

“有了圈子,游戏里的被需要感、被尊重感就不再是空洞的,而是真正踏实的。昨天你游戏玩得好,今天你就是朋友圈里的焦点。这次活动你拿了极品装备,你就是圈子里的老大哥。同时,通过开展邀请新玩家、老玩家回归等活动,用户也会因为圈子的存在而留在游戏中。”孟娟说。

亲子沟通需更用心

真人秀娱乐应该更加丰富

随着80后、90后逐渐步入职场、获得收入,近年来我国游戏市场份额不断攀升。多方机构统计显示游戏,2019年,我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超过2000亿元,增速高于GDP增速。同时,游戏还带动了直播、代练、网吧、电竞酒店等相关产业。

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欧美、日韩等国家,游戏已成为数字经济重要产业之一,也催生了我国高等教育新专业和一批新兴职业。他们表示,家长和社会应该认真对待游戏,应多措并举防止孩子沉迷游戏

“今天我们怪游戏,老祖宗怪围棋蹴鞠,玩物丧志总有借口。”张磊等业内人士表示,游戏如今成了部分家长疏于管教的替罪羊。一些怪游戏的家长根本不去了解游戏是什么,只是问“这么烂的游戏,玩这么久有什么意思?”其实,孩子最不满的,是父母没有平等地尊重他们。“孩子觉得父母先要客观,然后才有话可说。”李杰说。

“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孩子更加看重人格独立和精神富足,他们更容易接受平等说教而非传统的权威式教育。首先,我们家长不要有双重标准,比如自己看电视、玩手机,然后就要求孩子不停地学习。”中学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淑红建议,家长要多倾听孩子的声音,防止孩子沉溺于游戏中。

“儿童沉迷游戏确实反映出目前我国从儿童视角设计的社会产品尤其是娱乐产品太少。”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王迪表示,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拒绝游戏,而应该考虑如何凝聚全社会的力量,为儿童量身定制更好的现实娱乐选择。

“我们国家的教育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在校园里会缺乏成就感。”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学校教育应增加文化艺术、体育、竞技体育等多形式素质教育,让孩子们有更多选择,在不同形式的课堂中找到成就感。

点击关闭
  • 客服QQ:

    1234567

    -------------------

分享:

支付宝

微信